天津警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医学专家指出,食品尤其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后,容易变质。
于庆泰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挑战这一共识,就会破坏合作的基础。
有发达国家对18年前诞生的《公约》的现实意义提出质疑,认为世界变了,现实不同了,并且提出《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由新的全球协议替代它。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10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为确保气候谈判取得成果,首先要恢复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他说,如果一些发达国家一味向部分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要求部分国家承担与其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不相符合的义务,对话的气氛就会减少,对抗气氛会更浓。《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任务就是谈发达国家减排义务,如果谈到一半,要求抛弃它,用别的文件加以取代,势必引起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诚意产生怀疑,从而破坏信任方精云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中,得出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温度的升高主要由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等结论。
四是气候变坏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方精云说,然而短期内的变化可能是自然影响所致,一年两年气温的冷热并不改变大趋势,全球变暖是客观事实,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总体格局不会改变。新文本出炉对于谈判国来说,首先要解决谈什么的问题。
一周前,小岛国联盟在一个闭门会里提出要求秘书处准备一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oC的可行性技术报告,试图将这个在哥本哈根就引起过轩然大波的数字再一次引入谈判。这一度让各方谈判人士遗憾不已。这些花絮夹杂在一起,让这场谈判更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虽然此次谈判形式看来比较新颖,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会做出新的妥协。
最后闯关6月9日,联合国气候谈判近4年来的掌门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荷兰人YvodeBoer登台做出告别发言,号召大家求同存异,在年底的墨西哥坎昆大会再创里约地球宣言、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的辉煌。延期两次后,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大会终于到了下午3点多,才正式开始关于非文本的讨论。
波恩气候谈判是年底墨西哥坎昆气候谈判之前最重要的会议之一。这也就是说,8月份的下一次谈判会议,仍要对这份非文本进行非正式的讨论磋商,而不是如原先期望的那样进入逐行谈判的阶段。不过,也有人担心,即使机构建制清楚了,如果筹不到钱仍难免是画饼。不过,僵持已久的长期合作行动的气候资金谈判在10日当天终于有了点好消息。
此前小岛国一直占据道德制高点,此次遭遇沙特等国阻击之后,引发现场代表、NGO的强烈反弹。这客观需要新的谈判方式。发展中国家指责这一版非文本更不平衡,特别是未能将签了京都议定书和没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责任区别开来,可能对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展带来负面影响。比之之前的抱怨,这天,会场里已经开始听得一些质疑。
对很多长期参加气候谈判的人来说,再回Maritim,简直有到家的感觉。此后第二周,此建议演变成一场小岛国和脆弱国家与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公开对抗。
6月2日,主席以提问的形式,希望动员各方跳出固有的思路,寻求灵活性,但最后大部分国家的代表还是选择念一遍发言稿,然后昏昏欲睡。无疑,这是中方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的条件。
大会结束前一天晚上,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主席的非文本第二稿拖到晚上10点终于出台,较上一个版本有所删减。6月11日,这种质疑声至顶。波恩气候会议结束前,大会方表示,作为气候谈判方之一的中国,将举行年底墨西哥坎昆大会前的最后一轮磋商,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主办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这样的结果相当于谈判还在原地打转。波恩城南的Maritim Hotel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是南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公约等国际谈判会议的常驻场所,十几年来,气候谈判的各国代表们每年都要在这里花费几周时间这客观需要新的谈判方式。
而美国则提出了一套相当细致的国际咨询分析的流程来规范发展中国家所有减排行动的执行——无论是否获得国际资助。历时两周波恩气候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4个缔约国并未达成让人激动的结果。
今年4月的首次波恩会议授权在哥本哈根中断的两个谈判工作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继续组织后京都气候条约的谈判文本草案。两天内,长期合作工作组分别讨论发达国家——特别是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的三可和发展中国家三可。
不过,僵持已久的长期合作行动的气候资金谈判在10日当天终于有了点好消息。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对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意兴阑珊。
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因为同时涉及美国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应当得到的资金、技术等支持,谈判内容千头万绪,火药味十足。她指出:这不是要逐行逐段修改的谈判文本,而是用来协调各国开展谈判的工具。对于这一版非文本,中国代表团尖锐地指出,气候谈判不是主席主导的进程,而是缔约方主导的进程,而最为激烈反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拉美国家,明确反对主席将协议共识消化在文本中。比之之前的抱怨,这天,会场里已经开始听得一些质疑。
中美互博谈判进入第二周,6月7日、8日,一个备受关注的谈判焦点三可——减排可汇报、可测量、可核实——再次浮出水面。大会结束前一天晚上,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主席的非文本第二稿拖到晚上10点终于出台,较上一个版本有所删减。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各国的宽容与耐心显然比想象中要少很多。这意味着,今年年底的坎昆会议之前的8月、10月两次分别一周的谈判将必须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这样的结果相当于谈判还在原地打转。6月11日,这种质疑声至顶。
两周内,各方丝毫不退,美国首席谈判代表甚至提前回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和热闹的世界杯相比,波恩气候谈判显然要落寞许多。此前小岛国一直占据道德制高点,此次遭遇沙特等国阻击之后,引发现场代表、NGO的强烈反弹。新文本出炉对于谈判国来说,首先要解决谈什么的问题。然而,中美两国始终在这两轮三可讨论中隔空喊话,互绘楚河汉界。
中方的态度很明显:对国际支持的项目要做到三可没什么疑义,然而不应用国际审核要求发展中国家自发实施的减排项目,同时应当提高对美国的数据透明度的严格要求。延期两次后,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大会终于到了下午3点多,才正式开始关于非文本的讨论。
6月2日,主席以提问的形式,希望动员各方跳出固有的思路,寻求灵活性,但最后大部分国家的代表还是选择念一遍发言稿,然后昏昏欲睡。自去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协议》没有纳入正式谈判的决议之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试图将协议直接转化成谈判成果的努力一直受到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坚决抵制。
最后闯关6月9日,联合国气候谈判近4年来的掌门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荷兰人YvodeBoer登台做出告别发言,号召大家求同存异,在年底的墨西哥坎昆大会再创里约地球宣言、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的辉煌。发展中国家指责这一版非文本更不平衡,特别是未能将签了京都议定书和没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责任区别开来,可能对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进展带来负面影响。


渤海商交所今运营首推原油焦炭交易


万紫千红才是春 一枝一叶牵人心


美国将建更多的核电站


专家呼吁勿忽视节能减排背后的能耗代价


国省干道灾后重建项目


中国启动新能源电动汽车加电站网络建设


印度的核电计划将贷款65亿美元


神华宁煤集团4天内与宁夏11家大型电厂签订了合同


山西出台煤改环评细则


攀枝花因灾损失17亿 灾后安置稳步进行
